当前位置: 打印机 >> 打印机市场 >> 科技与历史的交融,三星堆考古中有哪些酷炫
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玉璧、金箔、象牙……
△5号“祭祀坑”出土的黄金面具。图源网络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余件。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贴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文物之精美、风格之诡谲,超出了人们当时的认知范围。
从此,三星堆名扬天下。
年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举行。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目前已出土余件重要文物。
三星堆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数字化考古早期科技手段有限,考古技术颇为落后,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考古团队并没有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而今的挖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数个通透的玻璃房子将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大棚以及其内的“考古舱”。图源新华社沈伯韩摄年7月,三星堆考古大棚开始搭建。通过最新的环境调控系统,现场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80%左右,防止文物在发掘过程中氧化、损害。
除此之外,搭建航架实现无接触考古,数字化手段及时采集整理现场信息,声光电智能化设备实现专家远程会诊,应急保护实验室保障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同步开展同步进行……
△图为考古方舱。图源人民网王波摄
此次对三星堆的勘探是技术含量最高、规格最高,要求精度也最高的一次数字化科技考古。
这些精美文物发现的背后多种科技考古设备的运用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3D打印提取文物这是三星堆遗址3号坑中发现的一件巨型铜尊,重达多公斤。
几千年来由于土层堆积,导致坑内文物纵横交错、彼此叠压。如何将铜尊安全提取到地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尽可能的做好文物保护,考古学家决定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提取。
3D打印又被称为增材制造,主要是指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可黏合材料逐层打印,达到快速构造物体的技术。这项技术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而该技术运用在文物提取上,在国内还属首次。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7号“祭祀坑”,并将利用扫描数据建立该“祭祀坑”的3D模型。图源新华社沈伯韩摄究竟如何使用3D打印技术提取铜尊呢?
首先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精度扫描铜尊,获取表面三维数据。
然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1:1的模型,再根据模型生成硅胶体的保护套,覆盖在铜尊表面形成贴身“防护服”。
外面还要裹上厚厚的石膏保护层整体放进专门的套箱中进行提取。3D打印技术的运用既保护了铜尊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对坑内其他文物的破坏。
↓
不仅如此,3D打印还在文物修复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用3D打印技术修复文物时,可以不必直接接触文物,仅通过扫描就可获取表面的三维数据,完全避免了在修复中造成的二次损坏。对残损文物对称部分的修复中还能运用镜像原理的办法,打印复制相反方向的部件,打破传统手工翻模等复杂过程,保证了文物原貌。
3D打印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文物修复中最有利的工具之一,也将推动我国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解谜还在继续科技点亮考古,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考古工作者手中的重要“利器”。
但是,围绕在三星堆周围的,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你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从哪里来?尽管考古发现已勾勒出从营盘山、桂圆桥、宝墩到三星堆、金沙、十二桥的古蜀先民迁徙线路,但他们从黄河上游到长江上游的融合足迹还有待更多考证。
还有他们以何为生?他们因何消亡?他们喜爱哼唱怎样的曲调,擅长烹饪什么美食?……
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只是考古工作的开始阶段。种种谜题的破解、文明传奇的讲述,需要科技的助力,以及长时间的学术研究和分析。
-END-来源:河南科普在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