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

一粒砂的世界水电十一局机制砂石业务发

发布时间:2023/5/2 21:51:38   

广袤草原成于小草,无垠山川起于砂石。

砂,有着毫不起眼的外表,却包裹着坚硬的内核;看似微乎其微的存在,却以最坚实的力量筑起一座座国之重器。

一粒砂折射出世界,也是历史的见证。

水电十一局的“砂”,结缘于黄河中游,开拓于黄河沿岸,带着母亲河赋予的奔腾之力,延伸到五湖四海。六十余年来,水电十一局从砂石骨料的生产应用到绿色建材产业的多元发展,在摸索中前行,在改革中突破,在转型中壮大。目前拥有大型矿山3座,砂石总储量7亿多吨,规划年生产规模万吨,机制砂石业务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缘与起:与“水电摇篮”共生

奔腾的黄河,铭记下这段火热的岁月。

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水电十一局砂石产业应运而生。

年,三门峡大坝大战“万”的帷幕拉开,巨大的混凝土浇筑量对大坝的“口粮”砂石料需求激增,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自动化混凝士拌和系统。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同年,三门峡大坝工程自动化混凝土拌和系统全面建成。据统计,三门峡大坝砂石加工厂共生产砂石骨料万吨,主料场在坝址上游灵宝县境内的涧河,加工厂位于采料场附近,三组筛分机混列式并行布置。

参加过三门峡大坝建设的老同志在回忆录中写道:从涧河中挖出的砂石,经过三组筛分机筛分为不同粗细大小的砂石,随后运往附近的加工厂。首次亮相三门峡工地的立方米混凝土自动化拌和楼等新型机械设备,为大坝浇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混凝土。

年4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视察了正在兴建中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拌和楼现场,刘少奇指着轰鸣的机器说道:“除了火车运料以外,都可以搞成自动化。”

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前夕,水电十一局开始了洛河故县水库工程的建设。

故县工程的砂石料场选定在大坝上游4公里的洛河盆地处,为了节省砂石运输成本,水电十一局在国内首次将索道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成了2.54公里的双线架空索道。

“架空索道从年11月开始至年底共运行8年多时间,运输了坝体混凝土所需的全部砂石骨料万方,圆满完成了它的使命。”据索道参建者冯文斌回忆,“按年的定额标准计算,建安投资及运输费用等较原设计方案共节约万元,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要知道,当时大部分职工的月工资才几十元啊!”

90年代,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在由51个国家上万名建设者汇聚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机制砂石建设系统更加成熟,也更加高效。

年,小浪底工程正式开工,水电十一局参建的马粪滩砂石系统成为小浪底工程的砂石基地。进口的超大型机械把沙地开挖二十到三十米深,大量砂石通过运输分筛,与水泥配比后运往大坝建设工地。同时,水电十一局还独立承建连地滩砂石料场。该料场距小浪底坝址10公里,位置得天独厚,砂石储量丰富,月生产能力达到19万吨。

“老砂石”周晓通对小浪底工程记忆犹新。他说,小浪底大坝砂石料加工系统利用河滩冲积砂卵石料,在同一系统生产土石坝的反滤料、过渡料,再利用棒磨机加工,设计生产率高达每小时吨,这在当时是国内最高水平。而且,马粪滩砂石料场大量的洗料用水利用采料形成的大水池进行自然沉淀净化,防止废水回流黄河。

这是责任,也是使命。这是机遇,更是笃行。

作为机制砂石领域的先行者,水电十一局于60年前就开始探索砂石骨料开采加工技术,引进大型成套机械化设备,在大江大河水电开发上建成了采掘、运输、破碎、水洗、筛分和装卸生产线,并大胆对砂石运输和生产工艺进行实地改造创新,在国内树立了标杆。

破与立:转变观念天地宽

危机,也孕育着新机。

90年代,仅依靠洛阳砂石厂、灵宝砂石厂、小浪底砂石拌合系统生存的十一局砂石,市场储备几乎为零,生存压力与发展压力让人窒息。

思则变,变则通。

年9月,水电十一局在原砂石筛分厂的基础上组建砂石专业分局——第六分局,让零散变为体系,整合资源,一个拳头发力。

借助国家水电工程建设兴起的良机,水电十一局砂石依托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走向大江大河深处。从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到西北的新疆、青海、内蒙,这些水电市场都留下十一局砂石品牌的足迹。

在黄河两岸,拉西瓦、羊曲、班多、大河家、龙口、西霞院等砂石拌合系统逐个建成,综合加工能力突破每小时吨。

青海黄河拉西瓦水电站砂石加工系统,是水电十一局首个生产能力突破每小时0吨的大型天然料砂石加工系统,满足月混凝土浇筑强度14.5万方的需求。“这个砂石系统建在高原,我们攻克了高海拔、高寒地带砂石系统保温技术难关,为拉西瓦水电站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的砂石骨料成品。”曾任拉西瓦砂石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黄广权回忆道。

大美华南,广西长洲水利枢纽砂石加工系统依山而建,砂石处理能力为每小时吨,该系统是水电十一局在砂石系统建设运营中突破高温地区温控的有力见证者。杨家园水电站砂石系统仅用40天建成,生产能力每小时吨,创造了人工骨料砂石系统建设的国内最快速度,被业主称赞“创造了一个奇迹”。

贵州北盘江董箐水电站砂石加工系统作为第一个由水电十一局自主设计建设和运行的砂石骨料加工生产系统,砂石处理能力为每小时吨。“这个系统的建设,标志着我们在人工制砂方面具有了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成熟稳定的施工技术。”时任董箐水电站砂石加工系统项目副经理的焦红武说。

无外不强。水电十一局砂石扬帆出海,参战了蒙古泰西尔电站、博茨瓦纳迪克戈洪大坝、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洪都拉斯帕图卡水电站、坦桑尼亚水电站、刚果金布桑加水电站等工程。其中,百亿工程——下凯富峡水电站工程砂石加工系统在建设之初,就因其过硬的质量,受到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业主、咨询公司“BigCrusher,toomuchgood!的赞誉。坦桑尼亚水电站砂石系统是水电十一局建设运行的海外最大砂石加工系统,设计砂石处理能力每小时吨,成品骨料生产能力每小时吨,在“一带一路”上树立了中国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由内向外打破是新的生命。

伴随着水电市场的萎缩,水电十一局砂石产业在依托公司各大水电站工程发展的同时,积极转变,不断创新,主动出击,整合开发了绿色环保集成化砂石生产系统,形成集开采加工、销售运输、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从副业到专业,从单一到多元,从依附到独立,水电十一局机制砂石业务一步步做强做大。

进与闯:投身绿色新革命

时代,重塑着一粒砂的使命。

近年来,机制砂石行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电建集团“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大绿色砂石业务,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全力打造中国电建“绿色砂石”品牌。

以集团战略为引领,水电十一局加快推进绿色砂石布局,打造砂石产业全产业链核心能力,从上游掌握更多主动权。水电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玉峰强调指出,要抢抓“”碳目标的历史机遇,持续加大优质砂石骨料资源的获取力度,加快布局,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当时我们6名组员,25天跑了除商丘、周口、开封3地之外的所有河南地市,走访政府自然资源部门,实地查看矿山,了解砂石骨料的销售情况等等。经过前期摸排之后,我们将目标锁定在偃师东山矿山。”水电十一局绿色建材事业部总经理助理栗潮说。

努力之下,水电十一局机制砂石业务迎来华丽蝶变的重大时刻。

经过7个多月的跟踪,年7月,水电十一局成功竞得河南偃师东山采矿权。这是水电十一局首次竞得矿山开采权,更是企业在聚焦专业市场、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年10月14日晚9点35分,偃师东山采矿许可证从偃师市自然资源局的打印机中缓缓打出。

“拿到偃师东山采矿许可证可真是不容易,前后3个多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中电建河南万山建材公司总经济师马鑫感叹道,“这一路走来,从矿山竞得到开采运营,我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偃师东山项目作为水电十一局转型发展的首个大型矿山项目,它运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绿色砂石产业能走多远。”水电十一局绿色建材事业部总经理刘中峡说道,“我们以打造行业标杆型产业为目标,以建设智慧矿山为抓手,强化技术引领,让绿色化、智能化、规模化、融合化等砂石矿山的新趋势都在项目得到展现,切实提升公司绿色建材核心竞争力。到‘十四五’末,力争获取矿山资源年产能不低于1亿吨,实现年产量不低于万吨。”

从开发到生产,水电十一局牢牢守住矿山的绿底色。

偃师东山项目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项目坚持“在工艺设计中充分体现环保要求,避免污染生态环境”的环保原则,优化设计方案,运用环保工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过程中,项目秉承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确认尘源控制点并采用POTA综合除尘技术,安装全面降噪措施,对露采边坡、施工道路两侧、厂区空地等区域全面绿化,积极打造花园式厂房。

与此同时,水电十一局还偃师东山历史遗留矿山开始了生态修复治理。“做好矿山的修复治理,还绿于青山,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既是当地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十一局人的初心和使命。”偃师东山项目负责人刘建军说。

年12月,广西中电建京桂新材料有限公司被来宾市政府授予“绿色矿山”称号。年8月,水电十一局成功竞得云南禄丰市恐龙山镇青龙山石料场采矿权,进一步扩大了砂石骨料资源储量,绿色矿山“队伍”再一次壮大。

技与数:王牌要攥在手里

创新是发展的密码,质量是王牌的源泉。

水电十一局建设的陕西户县商品砂石系统工程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小时吨,是当时世界上已建和在建人工砂石系统中处理能力之最。

汉江河畔,孤山砂石系统的骨料正经皮带机向外输送。项目首创提出“短头圆锥破碎机+立轴式冲击破碎机+棒磨机”联合制砂工艺,攻克高强度岩石的制砂难题;首次采用“链斗式细砂回收一体化装置+细砂回收设备”进行两次废水预处理,提高了细砂和石粉回收率;同时废水采用特殊方式处理,实现了施工废水的零排放。

在广西京桂,一辆辆载满骨料的货车整装待发。中电建京桂新材料项目采用“扬尘点密闭+机械收尘+高压喷淋抑尘+车间封闭隔尘”的粉尘综合治理工艺,保证了砂石加工系统粉尘排放达标,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砂石加工系统的智能化生产和控制、故障判断、远程监控等功能,达到智能化、高效生产的目的。

砂石骨料生产系统中,皮带机秤技术改进、中深孔爆破技术、筛分系统循环水技术工艺、圆锥破碎机、给料机改进等技术创新,均取得了良好成效。自主研发的砂石骨料系列配套系统、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系统、西北地区砂石系统保温技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大粒径强制式混凝土拌合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数字技术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生产管理模式。

6月30日,伴随着粗碎旋回破碎机的轰鸣声,偃师东山项目主系统一期工程20余台套生产设备相继启动,一辆接一辆的重型自卸卡车将满载的石料倾泻进受料仓,不到5分钟,精巧的机制砂飞泻而下。

项目总工程师李全竺告诉我们,项目主系统一期引进了国际先进的DCS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统,采用尖端5G技术,对现场管理中的设计、质量、安全、进度、资源等关键工程要素进行管控,实现砂石骨料生产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以保障矿山智能调度系统、设备智慧管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在项目现场我们看到,中央控制室实现一键式控制,生产车间采用无人化操作,绿色矿山从源头上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截至目前,水电十一局砂石领域累计获取专利28项、省部级工法14项、科技进步奖40余项,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登高望远,天广地阔。

在电建集团的坚强领导下,水电十一局将进一步聚焦“水、能、砂、城、数”,加强绿色砂石市场化布局,加快打造绿色砂石产品链,加大优质绿色矿产资源获取力度,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构建涵盖装配式建筑、矿石深加工、生态修复等为一体的多元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好绿色建材业务的经济增长极。

一粒砂,如一名硬核的前行者,沐风雨而更加坚定。

一粒砂,蕴含着沧海桑田的日生日落,心向光明,默默付出,丰盈着岁月的江河。

黄河三门峡工程第一车砂石料运往坝头

故县水电站工程架空索道运送砂石骨料

赞比亚下凯富峡砂石拌和系统

青海羊曲水电站砂石系统

偃师东山项目绿色建材加工系统

万山公司一期年产万吨砂石骨料项目智控中心

进行环境修复后的偃师市责任灭失矿山(大口镇、府店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577.html
------分隔线----------------------------